看到这个题目万全之策,很多人的情绪难免一下子就上来了。
不要激动,咱们先说个事实。作为二战的最主要战胜国,美英苏,其实早在 1950 年代就已经主动放弃了对日战争索赔。
1950 年 12 月,美国和英国首先宣布放弃日本赔偿;
1955 年 6 月,在伦敦谈判会议上,苏联公开宣布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请求权;
同样在这次会议上,澳大利亚也宣布主动放弃日本赔款。
这里多说一句,在太平洋战争中,澳大利亚和日本可算是结了死仇的。
这个照片大家应该都看到过。
日本武士刀下,这位将被残忍斩首的白人,叫做伦纳德 · 西弗莱特,是太平洋战场上澳大利亚军团的一名通讯兵。
1943 年 2 月,西弗莱特在新几内亚岛上被日军俘虏。
这时候,日军已经逼到了澳大利亚的家门口。
1942-1943 年间,日军对澳大利亚本土的实施了 58 次无差别轰炸。其中规模最大的那次发生在 1942 年 2 月 19 日的达尔文大轰炸,澳大利亚方面被炸死和重伤七千余军民。
同期,在东南亚英属殖民地向日军投降的 13 万英澳联军也遭到了日军的荼毒。这 13 万战俘中,除了英军里的英国人和印度人,还有 1.5 万澳大利亚士兵。1.5 万人最终被日军折磨死了 8000 多人。
战后,澳大利亚修建太平洋战争纪念馆时,特意在大厅搞了这么一个设计,日本军旗被投影在地上,专门供人踩踏。
好了,咱们还是说回战争赔款这个话题。
中国政府,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我党,都曾努力争取过。但由于极其特殊的国际环境,赔款议题被一拖再拖。
1945 年 9 月,国民政府筹建了"抗战赔偿调查委员会",直属行政院。
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取证,1946 年 11 月,"抗战赔偿调查委员会"作出了《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帖》。该"说帖"将每一笔索赔款都明明白白地罗列出来,包括日本侵华时期掠夺的大量矿产、粮食和文物,最终索赔总额高达 5600 亿美元。
这笔钱是个什么概念?
它比 1945 年美国 GDP 的两倍还要多。
面对这笔"巨款",连裤衩都快给扒走了的日本直接选择耍赖——我在中国建的那些工程,留下的设备资产等等,都应该算在账上,先对冲一下吧。
只是,当年苏联出兵东北后,早已经麻溜的拆除了日本人在东北丢下的价值约 10 亿美元的机器设备,并将它们直接运回了苏联。
万全之策
这时候,美国开始在旁边劝和,你让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日本拿什么赔?别着急啊。要不你们来日本看看,拆点有用的东西回去抵账?
结果,国民政府就真派出了拆迁小组,专程去日本拆了 17 座兵工厂,先后分三批运回了一堆机械机床还有电力设备,约折合美元 2200 万美元。
然后,似乎就没有然后了。
1949 年新中国成立,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。美国对日政策从"遏制"迅速转为"扶植"。
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开头的那一幕,1950 年代初,由英美带头,西方各国陆续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索赔。
到了 1955 年 6 月,苏联也发布声明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请求权。
当然,早前苏联运走的那些工业设施,再加上大量关东军免费劳力,估计也差不多回本了。
为什么要放弃呢?
按照那时主流社会的解释,表面上看,还是"为了和平"。
美国人忽悠说,咱们要"以史为鉴"。你看德国发动二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天价赔款把它给逼上了绝路。德国政府为了赔款使劲开印钞机,搞得民不聊生。然后一个落榜美术生出现了,39 天就灭了带头向德国要债的法国 ...
总之,进入 1950 年代后,向日本索要赔款,就愈发艰难了。
最开始,蒋介石跑到台湾以后,还曾一度心心念念的惦记着日本赔款,好用它反攻大陆。但是日本人说,我们留在中国大陆的那些财产已经足够赔了,如果还想要点啥,可以给你低息贷款和经贸优惠,但咱们细水长流,前提是你先宣布放弃战争索赔权。
这个提议,蒋介石最开始表现出了强烈反对,但搁不住美国直接威胁——如果不同意,将考虑削减甚至中断对台湾当局的援助。
日本方面也不断施压,暗示可能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,以此逼迫蒋介石在赔偿问题上让步。
蒋介石看到这种情况,真是没办法,担心惹得美国不高兴,又怕日本人真的去跟北京政府谈。
结果,1952 年,台湾当局和日本签订了一个《日台条约》。开篇即声明"出于对日本人民展现宽大和友好",中华民国自动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,甚至放弃了原本就极为偏袒日本的 1951《旧金山和约》中规定的"劳务赔偿权利"。
当然,到这里,事情还没有结束。
因为,无论是《日台条约》,还是《旧金山和约》,均属于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非法条约。
时间一晃,到了 1970 年代初,中日准备建交了。
在建交谈判中,双方专门认真谈了战争赔款问题。
中方强调,《日台条约》非法,蒋介石政府宣布放弃赔款的相关声明——无效。
日本则说,1945-1949 年的时候,他们已经给过钱了(国民政府拆走的那批设备)。虽然是给了一点小钱,但也算是赔偿过了。而且,这时候如果还坚持索要战争赔偿,会伤害"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"云云 ...
作为折衷方案,日本政府表示,建交后,将向中方持续提供技术援助和低息贷款。
最终,1972 年 9 月,中日正式建交。中国政府放弃赔款,但同时和田中角荣政府达成了援助协议。
这也标志着,中国大陆自 50 年代末苏联中断技术援助后,首次获得外来先进技术的直接输入。
再后来的整个八十年代,都属于中日关系的"蜜月期"。日本也成了 20 世纪 80 年代,对中国援助最多的国家。
在那段岁月中,人民画报是这样宣传的。
还有中日友好医院、中日友好学校等等,宝钢集团、浦东机场、重庆地铁、青岛港、杭衢高速 ...
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,虽然日本政府走马灯一样的换,但还算一直恪守着相关承诺——由于中国没有从日本获取赔偿,日本政府应该在诸如贷款利率等方面做出特殊的例外安排。
据统计,从 1979 年到 2017 年,日本对中国经济援助总计 324.89 亿美元,占同期外国对华援助总额的 66.9%。
即便不考虑通胀因素,这个数目跟之前算出的战争赔偿,依旧没法比。但它真正用于了中国的建设发展,在最要紧的时代,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。
某些东西的背后非常复杂。在当年的情形下,这样的结果,确实已经属于最理智的选择了。
不过,要说真正拿到了战争赔款的国家,咱们身边就有一个——韩国。
当年的韩国铁了心的非要日本赔款,最终在 1965 年双方达成了相关协议,并恢复正常邦交。
朴正熙政府陆续拿到了 3 亿美元的日本战争赔款。
代价是,两国签字画押,在官方层面结束了韩国劳工和慰安妇问题。
韩国最大的钢铁厂就是靠着这笔钱建立的。同期,一批韩国财阀也就此崛起。
然而,韩国劳工和慰安妇,那些真正的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,其实并没有收到这笔钱。
再后来,我们看到,无论韩国劳工和慰安妇团体怎么去日本折腾,日本人就是不认可、不赔偿。
日本方面两手一摊的表示—— 1965 年的时候,我们已经用 3 亿美元一次性买断了这两个问题。你再闹,可就不占理了 ....
原创文章万全之策,未经授权,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!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